视力visual acuity,缩写是VA,在医生写的病历上会看到“VA: OD 1.0, OS 0.8”类似的文字,翻译一下,就是"视力:右眼1.0,左眼0.8",OD是拉丁文oculus dexter的缩写,OS=oculus sinister,双眼的话,写成OU,是oculi uterque 视力的定义,是根据视角,外界物体的两端在观察眼“内节点”处所形成的夹角。[注1] 人眼要能够分辨出这两个端点,那么入射光必须刺激两个两个细胞,而且这两个视锥细胞之间至少还有一个不受刺激感光细胞,类似101这样的信号才算是分辨,如果是110,或者是011,则会当作一个更大的光点,而不是两个。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一部分是由感光细胞的密度决定的。人眼有两类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更细小密集,视杆细胞肥硕一些。视锥细胞大约有630万-680万个,感受强光和色觉,完成的是精细视觉,主要分布在“黄斑中心凹”,这一个不足直径1.5mm的范围内,我们人类看东西的时候,使用这一部分去看,在黄斑中心凹之内,人眼能够分辨出来的视角是1分,也就是1/60度。出了中心凹的范围,视锥细胞数量迅速下降,以视杆细胞为主,它们的数量达到1.1-1.25亿个,但是相对而言密度要稀疏很多,而且它们以感受暗视觉和运动为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测试一下,单眼眼睛盯住一个目标,用余光去感受东西,是很模糊的,看不清楚字的。 我们在说视网膜的分辨率的时候,是以最小分辨视角作为单位的。如果是描述相机的CCD分辨率,可以是多少百万甚至千万的像素,那是在说在给定面积的CCD上有多少枚感光元件,要计算CCD的视角,那么需要知道相机的节点位置,计算出相机节点到CCD的距离y,和每两个感光元件中心之间的间距x,那么相机的分辨角=arctan(2x/y)。又或者我们在描述显示器的分辨率的时候,说的是多少DPI,dot per inch, 每英寸有多少点。例如说iPhone4的显示器有326dpi,是说每英寸上有326个点,也就是说每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4mm/326=0.0779mm。如果要知道屏幕上相间隔的两点对应的视角,那么必须要知道屏幕距离眼睛的节点有多远,对于常人而言,大约是330mm,那么所对应的视角就是arctan(2*25.4/326/330)/Pi*180*60=1.62分,对于一个正常视力的眼睛,是可以区分iPhone4上间隔1点的两个点的,而如果是两个相邻的点,对应的视角则=0.812,已经小于正常人眼的视角了。至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幕,多数只有72dpi~150dpi,惨不忍睹啊。 如果视网膜没有疾病,那么视网膜上能够分辨的最小视角就是1分,但我们的视力其实各不相同,是因为外界物体还要通过眼睛前面的“屈光介质”折射以后,才能在视网膜表面成像。如我以前所述,人眼的这一部分功能其实是很惨的,人眼有两个透镜:角膜和晶状体,如果平行光能够聚焦到视网膜表面上,那还算不错的,不过通过高三的训练,应该至少有80%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外界的一个光点,通过近视/远视/散光的眼睛的角膜、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光点,而是一个光斑了,叫做PSF(点扩散函数)。这时候要让视网膜区分出两个光斑,可就需要更大的数据量了,仅仅三个视锥细胞就不够了。 外界物体通过角膜、晶状体的折射,到达视网膜,经过视锥/视杆细胞的“采样”,还要有很多后续的数据处理,在视网膜处理过的数据经过视神经到达大脑,有些数据在到达皮层之前就直接交给一些神经核团去处理,比如感知光强调节瞳孔什么的,主要的数据交给皮层处理。不得不承认的是,视觉在数据处理这一层面远远超过了人类目前的技术,在几个平方厘米之内的视网膜之内以极低的能耗就实时完成了类似DCT编码压缩、二维滤波、Roberts算子边缘检测等等之类的事情。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如何看病(合辑)
如何看病(-):该看不该看
1. 我不想讨论医疗制度如何如何,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帮助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使人们看病的效率更高。
2. 请质疑任何从网络上获取的医学知识,包括本blog
3. 欢迎传播
问题1: 该看不该看
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
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
1. 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有许多器官是双份的,比如眼睛、耳朵。。有些人一只眼睛的视力突然下降,另一只却完好,有可能忽略了坏眼的问题。
2. 不能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
3. 反复发作的不适
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
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
4. 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
5. 别人看出来的疾病
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
典型的是结膜下出血。一般是“白眼珠”上有鲜红的血迹,自己毫无感觉,不疼不痒视力不降,通常是照镜子或者是被其他人发现,这种不是“眼底出血”,这种是“白眼珠”上的细小血管破了,跟磕青了没什么区别。咳嗽、便秘、揉眼睛。。。都可能引起。
===
定期体检是必要的。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
如何看病(二):急诊还是门诊?
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
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
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
慢性病去看急诊是不道德的,
慢性病去看急诊是邪恶的,
慢性病去看急诊是不道德而且邪恶的。
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
所以,其实在急诊,你并不能找到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品,化验检查并不是很全,辅助检查的设备也不是都能做的。
看急诊是非常累的,尤其是夜班。急诊夜班需要充沛的体力,所以,活跃在急诊第一线的一定是年轻大夫,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有95%的把握说,你在急诊碰到的医生是工作5年以内的,有70%的把握说,是在3年以内。
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无法接受最好的医生的帮助,不能完成最好的检查和辅助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你为了节省一天的工资而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是邪恶的。
需要去急诊看的病:
1. 刚刚发生的疾病。
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
2. 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严格一点,需要急诊处理的眼病只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需要在10分钟内救治),眼球破裂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补充下,还有化学伤、烧伤等等)
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
如何看病(三):看门诊的时间
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
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
1. 一定要避开三个的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请转告您周围的人,“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并请他们也转告周围的人。
2. 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
3. 季节性
放假了去配个眼镜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放假休息有时间了再去看这个病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4. 恶劣的天气
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
如何看病(四):看病前的准备
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
1. 回顾历史:
*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
*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在看病的时候向您的医生咨询是否属于药物过敏,如果是的,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
*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
*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
2. 准备行政用品:
*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注意看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如果您是小偷,盗亦有道,请勿在医院行窃。
* 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平时除了身份证,这些东西最好专门使用一个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
3. 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
* 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工作是国家的或者资本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只要不给同事添麻烦,离开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
* 如果是去看急诊或者自觉比较严重的器官功能问题,比如严重的心前区疼痛、视力突然丧失等,带上手机和充电器,您有可能会需要住院或者留院观察。
*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
* 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 估计一下交通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者骑车,请打车前往医院。一是医院附近很难停车,停车费高昂,二是您接受的某些治疗可能再不适合开车或者骑车。
*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
4. 选择合适的医院:
*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
*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如果您对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放心,也可以事先咨询一下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去哪里看比较好。
*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
5. 挂号
* 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要等几天甚至一周,在北京最低的生活费也是100元/天,一旦等起来消费惊人。
6. 调整心情
*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 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 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所以如果您不幸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您的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治好。
7. 穿着打扮
* 不要化妆。也许您会有面色苍白、黑眼圈。这些都没关系,这些恰恰是医生需要看到的。即便是去看那个很帅或者很漂亮的医生。
* 尽量穿容易穿脱的衣物,比如上衣建议是开襟的衣服,而不是套头的衣服。
* 袖子要比较容易的挽起来或者脱下。比如冬天,最好穿厚实的大衣,而里面穿相对薄一些的衣服。
* 口罩。如果有的话戴上,医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本来您就处于比较虚弱的疾病状态,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口罩从医院回来以后要清洗,手也要好好洗。
8. 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带齐所有的东西,出发。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
如何看病(五) 怎样与医生交流
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
---
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
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
也许您会非常好心的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
与医生说话
---
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
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
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它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它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它们玩一会,答对的话它们会很心服口服的。不过通常情况下,我还是希望由红太狼帮我看这些病人。
另一种人很多,他们会不断的陈述。比如,"我从20年前就开始胸闷了,那正是小平同志南巡的那一年啊,改革开放以来……",有时候这种倾诉是不自觉的,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必须依靠事件来回忆时间顺序,所以我在《看病前的准备》里写需要事先回忆一下病史,并且记录下来。当倾诉与疾病无关的时候,医生会打断您,或者是您的长辈,这不是不尊重或者态度不好,而是您只有8分钟。
区分事实和判断
---
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
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我发烧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
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我发烧很高”,“我上火了”
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
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
*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
* 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
* 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
*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
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疼痛与痛苦
---
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
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
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
态度
---
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
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
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的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
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期望
---
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
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
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
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
a)医生在安慰你,并且确认你在有生之年不会回来找麻烦,通常来说时间不长了;
b)你接受的治疗是安慰剂或者是对照组;
c)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
知情同意
---
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
1.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的经受过这样的痛苦。
2.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的帮助您。
不证自明的公理
---
1. 人都是要生病的。
2. 人都是要病死的。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于100%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未来在现实第几层》读后感
刚刚读完猛犸的《未来在现实第几层》,部分感想:
以前我读书是要直接裁掉一本书的前言、序和后记以后才开始读的。因为我认为读书是个人的理解,读到别人的前言、序以及后记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反正会预先影响我对书籍的印象。书籍的剧透应该是比电影剧透跟恶劣的。所以关于《未来在现实第几层》我不说内容。
前天和朋友吃饭,席间有人问起Geek是什么样的人。当时手里没有这本《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不然可以直接递过去说,Geek就是努力把未来提前到现实的人
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手机之类,5年前的配置几乎已经不能用了。一些人惊呼科技跑得太快。不过对我来说,这才是刚刚起跑的速度。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那时的人们回顾现在,会称此时为“黎明时代”
“黎明时代”的特征是技术开始进入摩尔定律的控制,也就是每隔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一半。收到摩尔定律控制的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领域,我称之为被摩尔化。比如集成电路的生产是摩尔化的,而电池技术在2011年还没有摩尔化。
一个技术领域进入摩尔化以后,会继续带动相关的领域进入摩尔化。“黎明时代”的结束标准应该是绝大多数技术领域都已经进入摩尔化。当前可以看到的是IT技术最典型,从1970s到1990s,接着IT硬件的改善带来了通讯领域进入摩尔化,应该是从1990s末至今,下一个领域是什么,我暂时还不清楚
一个技术领域在刚进入摩尔化的时候是激动人心的,最早的一批计算机Geek,在现在看来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半神,IBM,仙童,施乐,Intel,AMD,MS,苹果…通讯技术带来的几次互联网浪潮也造就了第二批神话,Nokia, Google…
当技术领域中硬件的利润率逐渐降低,让位于软件时,摩尔化虽然在进行,但是将会逐渐稳定下来。这也会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技术进步通过了发展最高速的一段时间,也许HP剥离PC硬件部门也就是这样一个拐点吧。
"黎明时代"的结束是多数技术领域都进入摩尔化,此时将发生重要的“技术奇点”。也许我在有生之年可以赶上“技术奇点”,此后的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清楚。稍微预测一下,可以有:生物技术的摩尔化以后,寿命可能突然成数量级的增长
现有的通讯技术使网络速度足够快,也许是平均速度达到G或者T的时候,城市会崩溃——人们不再需要见面,没有必要拥挤到市中心,城市根本没有必要。甚至与人物理的见面都是低人一等的事情
仅仅这两条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
“人可普遍分为两种:一种人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另一种人害怕科学无所不能。 ”我属于前一种,当然也会有很多人是后一种。一部分人是做油门,一部分人是刹车。一部分人驱赶世界前进,一部分人使这个世界稳定运行,不至于在狂奔中散架。
《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从实际产品的侧面反映了我刚才的一系列观点。“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广为流传而已”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专利是什么+手稿
专利是什么手稿.pdf Download this file
专利是保护想法的,申请专利没必要生产出实际的产品以后再开始,有想法,概念上说得通,就可以了。如果有预试验,可以增加申请成功的概率。专利通过的条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可以实现”
专利申请是需要费用的,中国专利如果申请减免,一个也就几百块钱。大家都说想法是不值钱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值这个价钱。那就没必要申请专利保护。
专利法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开源,任何领域内的开源。但同时为了平衡发明人的利益,利用金钱诱使人们去从事发明创造,所以才有专利权。专利权很短,只有20年。一个产权只有20年的房子你会买么?20年以后,专利中的知识就为全世界所共享
专利法的实施保证了,理论上,全世界任何两个地方之间的科技差距不会大于20年。你可能看不上92年的电脑,但是不可能看不上92年的功放、镜头、手表制造技术。。。
很多事情是技术活,撰写和查询专利也是。好在人类发明了金钱,金钱是用来购买自己不具备的能力的。即使委托给政府机构查询检索是否有侵权专利,费用也只有1-2k,撰写的费用在5k-20k,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创意不值这个钱。不必尝试
专利是否赚钱与是否是高精尖科技无关,史上最赚钱的专利是铅笔后面的橡皮头
专利的申请其实是企业被迫公开机密,为了赚钱,他们必须将核心机密公之于众。你的竞争对手申请了轮子的专利,那太好了,我们申请轮胎和轮轴的专利好了。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创业也好,写专利也好。跟做论文差不多,第一步好歹要写篇综述了解一下世界进步到什么位置了吧。检索前人专利的过程,恰恰是一个研究竞争对手,了解敌人创意的过程。甚至在此过程之中对方的弱点会清晰的暴露出来,比如没有轮胎的轮子
专利也是竞争的武器。甚至可以阻止三星这样的公司卖东西。专利也可以被破坏掉,比如三星可以举出太空漫游的例子令苹果的专利无效。
诉专利无效是个鱼死网破的手段。一旦专利被认定无效了,那么已经申请的专利也作为公开的文本,其他人包括自身也不能再申请专利了。所以专利官司打得越多,越激烈,开源得越快。
基于兴趣和爱好的开源值得崇敬,但是容易收到现实世界的干扰。而互诉无效,这种基于利益竞争导致的开源,要更加龌龊也更加强烈、血腥、有效。它动员着大量的律师、企业和金钱投入到“开源”的运动中去。
专利权是为了争利的,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有人侵权,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肥了再杀。所以小公司,其实不必太担心,万一侵权了,赚着钱先。真要是告上门来了,可以到美国或者欧专局里查对方举证的专利,没几个是干净的,可以搜国外他们的仇家是如何诉无效的,利用中国专利法同样诉之
各国的专利法主旨相同,但细节各自有差别。一个专利在美国、欧洲可能授权,在中国还真有可能被诉无效。当然,诉无效是撕破脸的方法,正确的做法是胡萝卜大棒同时送出。和大公司谈合作。大公司的专利树大招风,查bug反而容易。
林肯的一句名言: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The Patent System...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 goo.gl/OteVl 描述了理想状态的专利法
IT界对专利的强烈抗拒是因为20年对于IT来说确实太长了。研发周期短,产品寿命短。20年前的计算机现在已经是古董了。但是对于医药来说,专利很有意义
研发一个药物要投入上亿美元,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实验下来差不多十年。之后只剩下十年可以赚钱了。然后就可以被仿制,@Thruth 所说非洲和欧美差距大的例子,其实在药品来说,专利法帮助了廉价药品的产生
顺便说,青光眼治疗的两大药物,局部碳酸苷酶抑制剂和阿法根是95、96年上市的。快过期了。国内药厂为什么还不动手?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人类的眼睛是设计低劣的
印象里我对这个问题吐槽过,可是blogbus上的文章居然暂时无法访问。今天被后面的引用文章激惹了。下面开始对眼睛的设计进行恶意的吐槽。结论只有一个:人类的眼睛是设计低劣的。 眼科有三大主要的疾病: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从第一个说起:白内障最多见的是老年性白内障,虽然发生有先有后,但是只要你活得足够长,一定是要得白内障的。所谓白内障,简单的说就是晶状体混浊,不透光了。人类的晶状体是通过一圈比发丝更细的悬韧带悬挂在眼睛里面的,如同一个被悬挂好的镜头 晶状体表面是一层细胞膜,内层有“晶状体上皮细胞”,这种细胞一生中保持分裂不停,新生的细胞形成纤维向晶状体的中央挤压。试想,表皮一生也是持续生长的,但是皮屑可以随风而逝,可晶体上皮细胞无处可去,于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密度越来越高,弹性也越来越差,先是出现“老花眼”,密度也会高到不透光 白内障是跑不掉的。好在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叫做超声乳化手术(phaco),把不透明的变硬的晶状体用超声打碎,吸走,留下表面的晶状体囊,然后植入一片人工晶体到眼睛里替换这个镜头。 第二个眼科疾病,青光眼。青光眼是视神经的不可逆的凋亡,造成视野,也就是看东西的范围越来越小。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眼内的压力高于眼睛所能承受。眼球是有弹性的,内部是充满了液体――房水。房水也是要新陈代谢的,在眼内生成,通过“房角”排除,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上游龙头放水,下游下水道排水 要维持密闭的眼球内压力的平衡,上游的放水和下游的排水应该保持平衡,(参考小学应用题)。但是,房水的产生居然就不受眼内压力的控制。有一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时候,整个下水道关闭,可是上游就若无其事的继续放水。病人的眼内压从正常的20可以飙升到60mmHg,眼疼头疼得吐,要撞墙。 如果能够把疼痛和房水分泌的细胞连接起来,@张纯 教授就轻松多了。设计最失败的就是视网膜了,导致视网膜脱离这样的恶果!“脊椎动物的眼球是从一种很小的透明的祖先的皮肤下面的光敏感性细胞开始进化的。供应这些光敏感细胞的血管和神经来自外侧。”可那时候身体是透明的啊。进化出独立的眼球以后,视网膜就形成了光感受器被血管和神经压在下面的结构。 光进入眼睛以后要先通过透明的神经纤维层,和半透明的血管层,才能到达光感受器这一层。相当于设计个相机,CCD面向镜头的一方是导线,然后才是CCD。这些导线又要穿进大脑,所以不得不在光感受器层上掏个洞穿过去。因此,有盲点。对了,那个神经传出眼球的点,也是压力集中的地方,也和青光眼有关系 有个盲点也就认了,反正两边盲点位置不同,脑子里可以后期处理抹掉盲点。但是光感受器的位置太糟糕了,要有足够的精度,所以光感受器是一个个非常细小的锥形和杆状的细胞,它们代谢旺盛需要不断更换部件,于是它们与其上下的层次连接都不紧密。神经纤维层则是非常紧密的结构,于是相当于地毯铺在沙子上 只要神经纤维层上出现一个裂孔,其下的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吸引力量根本hold不住。于是整个神经纤维层就会越脱离越大,视网膜上只要有一个裂孔,不加干预的话,视网膜就会整个脱离下来。而假定神经纤维层和光感受器层调换一下,即使丢失了几个光感受器也不会影响整个眼球的。 至于视网膜为什么会有裂孔,那原因很多,比如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度近视,嘿,说你呐,那个戴眼镜的。600度以上的,每年都要去眼科散大瞳孔检查一下视网膜周边有没有变性区或者还不严重的“干孔”,有的话马上需要治疗。 最后,诸神是仁慈的,飞天面条大神的各个分身所设计的人类,上眼皮活动范围比下眼皮大得多。眼科医生呢总是在病人头顶上做手术,手术切口做在上方也方便,术后眼皮遮盖住也安全、卫生、美观。所以,其实人类的设计师是个眼科医生!!RAmen!摊上这样的眼球设计,大家都不想的。进化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生物最要紧的就是把基因传下去。高度近视的这位,我给你散个瞳…… 进化其实是一种算法,跟二分法、牛顿迭代之类一样,就是为了求解最优值的,只不过使用了“遗传算法”。但是遗传算法其实经常会遇到“早熟收敛”的问题,也就是没有搜索到全局最优值,而在局部最优值就收敛了。
<引用>
史上最"无知"外星人 张磊撰文 把一千块砖头抛向空中,掉下来正好会搭成一座房子,你信不信?你肯定不信,我也不信,但是外星人保罗却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保罗>是一部颠覆了"传统"外星人形象的电影.在以往的科幻电影里,外星人不是很傻很天真,就是很坏很邪恶,要么就是很牛很大能,或者很妖很异形,但保罗歌哥与众不同,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尚未脱离低级趣味"的外星人,他抽烟喝酒爆粗口,样样都是玩世不恭的"怪蜀黍"做派.不过怪叔叔偶尔也会一本正经谈科学,比如给女主角露丝普及进化论.
片中有这样一段对白.露丝:"这个世界一看就知道是由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保罗:"屁话."露丝:"好啊,那你解释为什么人眼那么精致复杂."保罗:"就这么进化出来的呗."
用进化论解释人眼,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殊不知眼睛正是进化论的死穴,达尔文曾在1860年对友人说过:"每当我想到眼睛,都会令我镇骇.眼睛的组成奇妙无比……我坦白承认,要假设眼睛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成,实在最荒谬不过."此话怎讲?须知进化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良性突变"的理论上,即: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的突变就是"良性突变",可以代代相续;而对适应环境没有帮助的突变就是无意义的突变,即使发生了也会被自然淘汰.但眼睛是一个例外,眼睛的组成太过精密,由多个严丝合缝的高精度"配件"构成,只要任何一个进化脱节,眼睛就是无用器官.若要说眼睛是经由进化产生的话,除非这些"配件"同一时间进化,而且一蹴而就,还得互相和谐运作――这个概率就好比把一千块砖头抛向空中,掉下来正好搭成一座房子。
对于这个连达尔文都搞不定的棘手问题,保罗却仍以进化论应答,所以很遗憾,保罗哥虽然号称是史上最颠覆传统的外星人,但在科学常识方面,却还停留在进化论的陈词滥调上,一点也不给力。
</引用>
<引用>
史上最"无知"外星人 张磊撰文 把一千块砖头抛向空中,掉下来正好会搭成一座房子,你信不信?你肯定不信,我也不信,但是外星人保罗却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保罗>是一部颠覆了"传统"外星人形象的电影.在以往的科幻电影里,外星人不是很傻很天真,就是很坏很邪恶,要么就是很牛很大能,或者很妖很异形,但保罗歌哥与众不同,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尚未脱离低级趣味"的外星人,他抽烟喝酒爆粗口,样样都是玩世不恭的"怪蜀黍"做派.不过怪叔叔偶尔也会一本正经谈科学,比如给女主角露丝普及进化论.
片中有这样一段对白.露丝:"这个世界一看就知道是由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保罗:"屁话."露丝:"好啊,那你解释为什么人眼那么精致复杂."保罗:"就这么进化出来的呗."
用进化论解释人眼,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殊不知眼睛正是进化论的死穴,达尔文曾在1860年对友人说过:"每当我想到眼睛,都会令我镇骇.眼睛的组成奇妙无比……我坦白承认,要假设眼睛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成,实在最荒谬不过."此话怎讲?须知进化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良性突变"的理论上,即: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的突变就是"良性突变",可以代代相续;而对适应环境没有帮助的突变就是无意义的突变,即使发生了也会被自然淘汰.但眼睛是一个例外,眼睛的组成太过精密,由多个严丝合缝的高精度"配件"构成,只要任何一个进化脱节,眼睛就是无用器官.若要说眼睛是经由进化产生的话,除非这些"配件"同一时间进化,而且一蹴而就,还得互相和谐运作――这个概率就好比把一千块砖头抛向空中,掉下来正好搭成一座房子。
对于这个连达尔文都搞不定的棘手问题,保罗却仍以进化论应答,所以很遗憾,保罗哥虽然号称是史上最颠覆传统的外星人,但在科学常识方面,却还停留在进化论的陈词滥调上,一点也不给力。
</引用>
订阅:
博文 (Atom)